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医联体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
(一)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
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二)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
是基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并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
(四)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医联体是松散式医疗协作联合体,主要实现中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医疗协作、协同诊疗;而医共体是紧密型的一体化机构,除形成上下联动的协同诊疗体系外,范围内各医疗机构的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医疗质量统一集中管理,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中心医疗机构的一个分支,中心医院的管理理念全部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乌兰浩特市医共体,是以“乌兰浩特市医院为龙头,市辖区范围内的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各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社区、乡村一体化机构。
乌兰浩特市医共体,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一)将逐渐完善医共体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运行和评价等机制,重点探索并完善一体化人财物集中管理、医疗质量统一管控、医疗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等内容。
(二)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强化公益性质。
(三)逐渐形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级分工的片区化医疗服务格局,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纵向资源流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促进医生和患者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四)促进分级就诊模式的全面落实。明确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医疗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
(五)通过医共体一体化协同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在原有线下被动人工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主动智能健康管理模式,形成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患者的院前、院中、院后贯穿患者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