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卡、档、券业务生态闭环:电子健康卡尝试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作者:时间:2020-11-09
2019年11月7日,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健康卡应用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电子卡服务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电子健康卡是国家推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是医疗、健康领域的身份标识,能满足广大居民和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在身份识别、业务支付和业务互动层面的需求。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是电子健康卡落地使用的主要实体,通过推进有序、安全、可信的电子健康卡应用建设,将电子健康卡作为医疗、健康服务的身份标识,利用电子健康卡承载有广度、有深度、有创新的服务来实现“强应用、促发卡”,实现各类就诊卡、保健卡(证)以及实体居民健康卡向电子健康卡快速迁移。同时,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电子健康卡在医疗、健康和公卫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对于促进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居民健康服务体验、改善相关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体验,保障线上应用安全,降低发卡用卡成本,实现电子健康卡应用广覆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征求意见稿》指出,电子健康卡的推广应用必须以强大的功能作为支撑,电子健康卡包含以下三类功能属性:(1)基于严格实名认证和验证的身份识别功能;(2)基于融合支付和账簿管理的金融服务功能;(3)基于可签名可有效操作确认的交互认证功能。电子健康卡的领卡和用卡应遵循开放、融合的原则。各地在实施电子健康卡应用落地的过程中,电子健康卡管理和应用平台要对各渠道开放各类领(办)卡和用卡的标准接入服务,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持卡人的使用习惯。
电子健康卡的推广应用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基于卡、档、券的业务生态闭环,其以个人健康档案(PHR')服务和金融支付服务为基础、以智慧医疗、基本公卫服务和免费健康服务为前提、以定制健康服务包为核心竞争力,为居民全面整合一个优质、高效、可信、可持续的健康服务平台。其设计原则应为“线上线下应用流程无缝全覆盖”(如下图所示),电子健康卡应用体系架构图中,各服务机构包括线下窗口、自助机业务、互联网线上应用等。系统需要支持电子健康卡应用,为了避免众多信息系统对电子卡管系统及区域接入服务平台的点对点调用,设置了机构前置服务器,对机构内部提供统一的健康二维码的申请和识读认证服务。
电子健康卡整体应用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以为居民健康和患者就医带来的便捷性,同时机构依托电子健康卡的应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征求意见稿》还针对电子健康卡的应用场景、推广、应用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对应用监测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子健康卡的发行和应用,覆盖了大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的业务场景,为居民的就医和健康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可以为各级管理单位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和决策依据。电子健康卡应用监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其监测目标包括个人健康轨迹、群体健康行为轨迹和区域健康状态轨迹,《征求意见稿》针对这三类轨迹提供了详细流程图。
《征求意见稿》对监测时标准的选择有两类,针对疾病指标集,基于按ICD-10疾病码,或鉴于部分医疗机构未能严格执行ICD诊断,可选取重要的疾病进行特殊定义和监测。针对健康指标集,要求选取重要的健康指标进行健康轨迹监测。此外,还将地图数据服务、行业字典等纳入。
《征求意见稿》对监测模型、监测系统建设要求、监测功能要求、数据采集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范。
电子健康卡跨域主索引系统是实现全国、省域或市级区域范围内居民信息统一识别的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该系统可实现对不同区域,各类居民标识证卡的统一注册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业务系统、应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所辖电子健康卡应用系统、医疗卫生机构索引应用系统、妇幼保健卡应用系统、计划免疫卡应用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其他业务服务系统,需主动通过主索引系统提交注册电子健康卡所需要的身份信息。
在《征求意见稿》的附件《电子健康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中,对电子健康卡主索引对接、跨行业多码融合(医保、商保等)、医疗业务场景(门诊、住院、体检等)线上线下流程、就医便民服务目录、辅助服务应用、用卡安全管理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系统改造进行了详细规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