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关注基层。
正值两会期间,近几日,参加会议的代表委员或通过提案议案,或通过建议等方式发声,为基层医疗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宝贵的意见。
那么,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呢,“医学界基层医声”盘点如下:
■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说,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将提出改善乡村医生基本保障的有关建议。
他认为,乡村医生都是广大乡村百姓健康的服务者、提供者、守护者。尤其是近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乡村医生义无反顾、身先士卒冲锋在乡村防控的最前沿。可以说,乡村医生几乎是全年服务在岗,更是在卫生室里度过了大半生。
“但是,大多数乡村医生的生活并不宽裕,甚至很多老年村医在退出岗位后无法获得有效的生活保障。”谈及乡村医生面临的现状,宋兆普表示,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着村卫生室各项补助发放延迟、缩减普遍,以及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突出、后继乏人的情况。
“一旦老年村医的保障低下,难免会影响到年轻人从事乡村医生职业的意愿,由此导致优质人才流失。”宋兆普说,据他了解,目前乡村医生队伍以50岁以上年龄段为主体,究其原因,多因岗位和养老保障不足所致。“因此,为乡村医生提供养老保障迫在眉睫,也只有加强改善乡村医生的基本保障,才能够让这支队伍健康、长久发展下去。”
宋兆普对此建议,可以以城镇职工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方式为所有在岗或到龄退出岗位的乡村医生解决养老保障。
同时,地方政府可考虑采取人事代理的方式择优聘用60岁以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另以临时劳务合同的方式聘用持乡村医生资格证的村医。针对岗位保障问题,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诊疗费)、基本药物补助整合为政府专项卫生服务补助,用以支持村级卫生改革。
宋兆普还建议,可由政府为乡村医生统一购买医疗事故责任险,费用由政府和医生共同分担。对于在岗乡村医生因病不能再从事工作的,政府应给予生活补助或允许提前申请病退。此外,到龄退出或退休的乡村医生,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允许其继续执业。“此举一方面可让其发挥余热,并有助缓解乡村医生的短缺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宋兆普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俊廷今年的提案同样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缓解乡村医生短缺问题。“在去年的会议上,我口头提过这个建议,今年正式地以提案的方式提出来,我总结分析了一下我国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短缺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压力。”
为缓解乡村医生短缺,张俊廷提了这几个建议:一是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保障,二是设立短期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例如三年制全科医生职业教育,鼓励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全科医生职业教育学习,三是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办公条件。
■加强基层中医药综合能力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庞国明认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保护中医、扶持中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陆续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但是,基层中医药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存在。
对此,庞国明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快各市级中医药管理局或中医药发展局设置,县级设置中医药管理股或中医管理科,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出台扶持中医的优惠政策,医保政策向中医药倾斜,在中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运用中医药服务的,降低住院诊疗费用的报销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扩大医保支付目录内中医诊疗支付项目及范围,尤其是纯中医疗法、各类慢病等中医康复和“治未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同时,加大基层中医药科研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基层中医工作者积极传承创新,推动适合基层开展中医药科研活动。此外,解决基层缺乏中医特色明显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缺乏中医药人才等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让“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更好的地服务基层群众健康。
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要扩大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中医馆建设力度,规范化中药房建设,为村卫生室配备必要的中医药器械。
同时,将基层中医确有专长人员纳入当地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继续教育等,扩充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此外,加大中医医院专科建设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一批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和特色重点学科。将中医医院建立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室)列入政府支持项目,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院内中药制剂。对传统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内服、外用的不同剂型,依法简化审批程序。
■依托社区统筹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杰在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一份关于依托社区统筹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能力的建议。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由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构成,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家庭养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90%以上。”李杰介绍,基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性增高、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影响,家庭中的子女照料老人越来越受时间、空间及精力限制,难以独自承担养老重任,需要借助相关服务来满足养老需求。
李杰认为,社区是国家为民服务的基层单位,能较好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市场等多种资源,在为居家养老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不过,当前的社区养老还存在一些不足。李杰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并支持各地社区开展养老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资源统筹整合力度不够,大多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仅仅停留在普通休闲娱乐层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深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
李杰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第一,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对接社区老年群体需求。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掌握老年人群基本信息及生活健康状况,对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老龄群体实行重点关注;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服务内容;依托平台及时发布服务信息,收集服务反馈。
第二,依托社区充分整合生活照料、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商业服务、政府支持等资源,形成养老服务合力。社区结合本地条件建立或引入信誉及性价比高的家政公司、养老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生活照料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与本地医疗单位进行签约,定期为社区老人开展义诊、集中体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预约上门诊治服务;适时引入市场主体开设社区食堂,或与周边餐厅合作为老人开展助餐送餐服务;充分利用政府为养老服务提供的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
第三,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机制,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整合社区党员、各行业人员资源,组建志愿者队伍,特别是广泛吸纳公益心强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协助社区开展电话巡访、信息收集、上门帮扶、日常关爱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急救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向华今年将他履职的焦点,放在了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急救能力方面的问题上。在调研中他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和设备普及有所提升改善,但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依然不足,急救机制不健全,人员也存在短缺等问题。
“针对医疗机构急救康复的上下流转通道不畅问题,部分地区通过上级医师去社区乡村坐诊的方式寻求解决,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向华建议,要从国家层面提供政策性的支持,推动急救和康复医疗转上要通畅,转下要流畅;要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家门口的医院。
同时,向华认为,补齐基层急救康复医疗短板的核心,就在于能力建设。“能力建设的关键,就是基层医疗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向华建议,固定基层急诊科和康复科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推动人才和技术下沉,让有能力的人能安心干事,留住人才才有未来;要通过强化康复医疗设备硬件和人才软件“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队伍的康复护理水平;要开放日间康复病房,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规范项目收费,减轻社会、家庭、医保负担,解决社会化住院问题。
■建设更有弹性、更有韧性的基层卫生医疗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在3月4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称,要建设更有弹性、更有韧性的基层卫生医疗体系。
张文宏称,在践行和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时,我国基层社区医生承担了巨大的工作。他讲述了自己在疫情高峰时期,在上海青浦区朱家角社区医院巡诊的经历。在社区医院的努力下,一些新冠重症患者通过接受专家线上会诊以及就地治疗后康复出院。
张文宏呼吁,应加快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通过动员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力量,赋能社区医院的医生,形成三网联动,分层、分级、分流,应对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
他认为,目前我国疫情正处于“舒缓阶段”,这为强化基层卫生体系提供了好时点。“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对策更加成熟,国家也在制定进一步加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使得基层卫生医疗体系更有弹性、更有韧性。”张文宏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中医药报、红网、第一财经